「人之德能,大端有四:人者仁也。仁慈恻隐,自利利他,故名为人;人者忍也。忍劳忍苦,担当柱地撑天之事,故名为人;人者任也。力任孝、弟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之八德,俾无所歉缺,故名为人;人者尽也。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,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,故名为人!」《印光法师文钞》·人字发隐
《心经》第一句,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如果照不到五蕴皆空,这个生死还出不了。
《金刚经》上说,当你读诵《金刚经》的时候被人诽谤,这是件好事,这是在帮你消业障,叫重罪轻报,提前受了。把你要下三恶道的罪,就通过被人骂了,被人打了,被人侮辱了的这么一个行为给你消掉了。我们是看不清这样的因果的关系的,这里面错综复杂。但你只要是真诚修行,都是好现象。
「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。能化众生得见佛性。深嗟末世诳说一禅。只学虚头。全无实解。步步行有。口口谈空。自不责业力所牵。更教人拨无因果。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。行盗行淫无妨般若。生遭王法。死堕阿鼻。受得地狱业。消又入畜生饿鬼。百千万劫无有出期」《永明寿禅师垂诫》【唐】·永明延寿大师
【大愿法师法语】一直贪著物质享受,灵性就会闭塞。受持八关斋戒、过午不食,功德无边,能六十万世都有粮食受用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品中生。
我们并不是受了三皈依就算信佛,受了三皈依,虽然是佛弟子,但是培养信心,需要很长的时间。真正有了信心,成就信位的菩萨,要经过十劫的时间。有的人他的信心很坚定,而且一直起修。那就说明了他的信心,已经过多劫的培养,他现在已经坚定了,坚定就不会再疑惑了。
「须知众生虽皆在迷,由宿因现缘不同,以致发生逆顺二种现相耳。佛性如种子,宿因如播种,现缘如时雨。种子既播于地,一经时雨,能不发生乎?一切众生,谁无佛性?长劫轮回,决不能了无宿因。所最关要者,在善知识开导,及自己发决裂心耳。」辑录《印光法师文钞》·善女人何王氏圣缘生西记
靠自己的力量想在临命终时,自在地到哪个地方去,那是很难的。就是这个世间的大修行人也不大可能做得到,什么时候想走就什么时候走,什么时候想留就什么时候留。生死关头,要仰靠佛力加持。只有信愿执持名号,就能仰靠阿弥陀佛慈悲接引的愿力。这是我们在本质点上的一个最大的利益。
「念佛最要紧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存好心,说好话,行好事。力能为者,认真为之。不能为者,亦当发此善心,或劝有力者为之。或见人为,发欢喜心,出赞叹语,亦属心、口功德。若自不能为,见他人为,则生妒忌,便成奸恶小人心行,决定折福折寿!」辑录《印光法师文钞》·一函遍复
你修行念佛一法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:比如还要参究啊、还要止观啊、还要修多少多少福德啊、还要修多少多少禅定啊,这些都不需要,因为这句名号里面就有着止观、就有着定慧、就有着寂照。
人生只要在付出当中,你的内心才会常常觉得很充实、很喜悦,所谓“施比受更有福”。
凡受三皈五戒者,要发菩提心。什么叫发菩提心呢?就是发利益众生的心。你受了三皈了就成为菩萨。菩萨是做什么的,是利益别人的。梵语菩提萨埵,翻译呢就是觉有情,让一切有情都能够学佛,皈依三宝。这就是你受了三皈五戒,发菩提心所应该做的。
有因果的观念,轮回的观念,我们才能有敬畏感,没有这两块基石,我们就一点恭敬、一点畏惧感都没有,什么都敢干,无所畏惧。他也不怕身后的惩罚,因为人死灯灭,人死了什么都没有,于是我就过这一辈子,为了得到这一辈子的一切,我不择手段,我不怕什么。当每个人都无所畏惧的时候,那就麻烦了。
专修念佛之人,不要再去涉猎禅家参究一路,要深信念佛一法,用大势至菩萨修行的经验来说: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单刀直入,不需要其它的参话头、修止观、持密咒等等这样的方便方法。
世间人为什么那样忙忙碌碌?为了名、为了利,为那些干嘛?就是因为内心空虚,要拿那个所谓的成就感来补充内心的空虚。学佛了,找到生命的皈依处了,自己的佛性彰显了,清风明月哪一个不是生命的礼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