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有一颗利人的心,这个利益人的心就是仁爱之心,就是慈悲之心。这种慈悲之心放大到了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的程度,就能跟阿弥陀佛的心感应道交。如果我们学佛,修净土法门,还是一天到晚自私自利,这种狭劣的心就很难跟名号的功德感应道交。
「但当志心念佛,以消旧业。断不可起烦躁心,怨天尤人!」《晚晴集》
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没有威力,即使说真话也没有人听?主要是自己内心不真,是假的。真心才有力量。我们跟别人交谈的时候,内心要有正知正念,说话要契合对方的心意,要真心实意。这样说话,语言就有力量,这种力量也就是所谓的加持。这样才能让他人接受你,也能感化他人的内心。
忍是一种智慧,是一股力量。好比一位父亲,在外有人叫他跪下,他可能马上跟对方吵架,甚至打架;但回到家里,孩子要他跪下当马骑,他便欢欢喜喜,因为这是从爱出发,能接受、能认识,他就能忍耐。
我们今天看报纸,把报纸打开,现在很多社会新闻,家庭、社会悲剧很多,每一个故事跟我们父母、老师有什么关系,我有机会打开报纸,我都很认真看,我都看那个犯罪的,有没有我教过的学生,因为假如这个是教过的学生,那我有责任。
布施的要义不是说一定要拿很多钱出来,或者贡献多少,而是什么?而是放下。真正的放下是布施,是身心的大布施,这个是真正的修布施摄。
「饮酒、赏花、唱曲、音乐、掷骰、纸牌、斗禽蟋蟀、游荡等类,沉溺在这里头,不但破家,并要损寿。前贤说,无德的人,纵欲享福,若又有寿,天地亦觉不平衡了。何不看看善书,转祸为福呢。赌钱的人为害尤大,因祖父德薄或自身造孽,所以凶神跟定,不到极败不止!」辑录《太上感应篇直讲》
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,好像按下视频的快进钮,常常看不清播放的究竟是什么,而声音也因为变调成为噪音。慢一点,其实不是慢了,只是恢复正常了。
我们常常疑惑自己所学的法不够,了解的不够透彻。念一部经嫌少,念两部经有时候又嫌太长。往往追求越大越圆满,至于受灌顶也是要受大圆满的灌顶。这是贪心,一味想多累积功德。其实大家缺乏的是实际的行动力,没有一件一件地把所知道的去实行;不去实行,我们就不能证得,不能证得,我们等于没有得到。
【施看病人】看病的人,因为他照顾病人,就在他身上也可以培极大的福。那照顾病人的福气可想而知了;看病的人,你去供养他,尚且感大福,那么你直接供养病人,当然福报更大。
法忍,对一切无情的状态也能够忍受。这些感受实际上都是虚幻的。如果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,哪怕是趋近清净,也能超越这些所谓的饥渴、寒热状态,包括疾病的疼痛,当你疼痛的时候,你在思惟当下有一个不疼痛的东西,即使八苦交煎也无妨。这是忍辱的功夫,能够修到福报。
透过一双批评的眼睛看世界,会觉得世上充满了有缺陷、有过失的人;透过一双傲慢的眼睛看世界,会觉得世上充满了低级、愚痴的人;透过一双智慧的眼睛看世界,你则会发现,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学习的地方!
「1886年,大师受托管教一调皮小沙弥,事先便告诫好规矩,但小沙弥不久就违犯,还躲避处罚,大师只好略现严厉之相,严肃地打手板,小沙弥这才老实了下来。为人师者,做好表率,言行稳重,不苟言笑,学生自然就服服帖帖——这便是大师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。」辑录《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》·余池明著
净慧长老:好境界来了不要喜欢,走了也不要挽留,坏的境界来了不要讨厌。能以不迎不拒的态度去对待所领纳的一切事物,自然就会不起妄想,不起分别,生活中保持平和淡定,修行中得大受用。
「世人杀生习以为常,大小事体,皆须行杀。祭神祀祖,养亲待客,无肉则不能为礼。以极苦极惨之事加诸物,用表我之诚垦孝敬。实际上论,则大为可怜也。以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。轮回六道,互为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眷属,互生。互为怨家对头,循环报复,互杀!」辑录《印光法师文钞》·物犹如此序